部分政协委员建议
我国应尽快建立国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本报讯 (记者杜 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设备监理协会理事长郭汝斌和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政协副主席支建华等建议,我国应尽快建立国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
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关系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形象。郭汝斌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前列。但由于各地对质量现状的评价指标往往以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数量为主,因产品、工程等质量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依然比较严重,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新近颁布的《质量发展纲要》,把建设质量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落实好该《纲要》的目标任务,需要强化法制、落实责任、综合施策、整体推进。因此,只有尽快建立起国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才能更加有力地推动经济增长从追求速度和数量转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有资料表明,建立国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如欧盟的非食品类消费品快速预警系统(RAPEX),美国的国家电子伤害监督系统(NEISS),日本的产品事故信息收集和报告程序等。
支建华表示,在目前发展阶段,尽快建立我国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将产品质量合格率、产品伤害事故率等指标纳入其中,并作为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将有利于强化质量安全风险监管,健全质量评价考核机制,严肃责任追究和依法打击质量违法行为。
据了解,目前全国已有2600多个市(县)开展了质量兴市(县)活动,有26个省、自治区提出了质量兴省强省战略,有14个省、自治区将质量工作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出台了具体考核办法。但由于各地质量评价体系指标不完善、绩效考核标准不统一,影响了全国范围内质量评价考核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因此,从国家层面,急需建立一套统一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加强对地方政府质量工作绩效考核的指导。
对于如何建好“国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委员们提出了3点建议:一是建议国家统计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以产品质量合格率、质量竞争力指数、产品伤害事故率等指标为重点,加快研究建立反映产品质量状况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体系,并将评价经济增长质量的质量指标纳入国家法定统计序列和定期公报内容。二是建议监察部会同有关部门将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目标。抓紧建立健全质量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纳入地方各级政府绩效考核评价的内容,作为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的依据,完善定期检查、事故调查、责任追究、相关案件查处和公开等制度。三是建议国家财政对开展以产品质量合格率、质量竞争力指数、产品伤害事故率等指标为重点的质量评价指标构建和实施工作提供专项经费支持,纳入财政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