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质检总局、工程院等部门和单位联合编制。为了让广大读者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制造2025》,《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特别顾问朱森第。
中国制造业的层次和差异很大,发展非常不平衡,量大面广,相当一部分企业还处在“工业2.0”的阶段。所以中国的制造业首先要明确方向,要朝智能制造的方向发展。“中国制造2025”提出来以两化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就是说中国的制造业要从目前的水平走向智能制造,这与“工业4.0”不谋而合。
“工业2.0”是电气化,“工业3.0”是自动化、数字化,“工业4.0”是智能化。中国的制造业由于发展不平衡、层次结构差异很大,总的来说要采取并行战略,即2.0补课、3.0普及、4.0示范。如何走到4.0,利用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缩短进程,总的来说有5点方式。
第一点,方向导引。政府首先要有顶层设计,在制度设计和体系设计上设计好,再通过政策引导,提高各行各业企业的积极性。方向导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例如浙江的“机器换人”,广东的“机器代人”、设备换代,各地都有这样的口号,都付诸行动了,都是政府主导。
第二点,把握市场。在市场经济下,制造业的发展是得市场者得天下。要把握市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把握发展的时序。智能制造目前在浙江、广东等多地都非常热,但国内的产业跟不上。例如机器人产业,国内的机器人产业还没有发展起来,反而国外的机器人销路很好,我国机器人的市场占有率不到10%。这就是要把握发展的时序,不能智能制造发展太快,国内的产业发展跟不上,最后得买国外的。国外的买完以后,企业已经用了很久就不再买国内的,阻断了国内产业的发展机会。因此,要把市场把握好,把时序把握好,国内的产业就能很快的发展起来。
第三点,统筹协调。国家的各个部门、地方都有积极性,怎么能够让这些方向都变成一个方向。方向角度的偏差对整个进程会有影响,所以统筹协调是个很大的问题。中国要在比较短的时期内达到“工业4.0”的水平,协调时间太长会错过机遇。在统筹协调方面,政府能做的事情就是把基础打好。在制造业领域,把创新体系建设好,把基础材料、基础研究、基础管理等基础打好,有的企业应用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要统筹协调制度的设计、体系的设计,以及各个部门、各个地方之间的协同工作。
第四点,缩短进程。进程缩短是可行的,因为很多事情本身的发展有一定规律,但“超越发展,弯道超车”要慎用,还是要客观得缩短进程。工业化国家曾经走过这条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都把制造业作为很重要的推动力量。到了工业化后期的时候,制造业发展的速度减慢,但是总量并没有减少。制造业虽然在国民经济的比重中减少,但是强度方面增加了。
我们现在正处于向工业化后期推进的阶段。从制造大国走到制造强国,我们要缩短的进程是每一个阶段都缩短,从“工业2.0”到“工业3.0”的时间缩短,从“工业3.0”到“工业4.0”的时间缩短,每一个阶段都经历,每一个阶段都缩短,最后就有可能实现超越。
第五点,跟随发力。我国毕竟是处于稍微落后一点的位置,所以是跟随状态。但是要始终盯着第一,要跟随发力,跟随到一定的时候,到了快要冲刺的时候,实现超越。
如果能够做到这几点,再加上政府发挥的指导作用,我国实现“工业4.0”是指日可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