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了更多话语权
所谓温室气体核算体系,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系统研究室主任姜克隽打比方说,就是一个电子计算器,使企业的碳盘查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和操作规范。
世界资源研究所温室气体核算体系项目经理宋然平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表示,此次开发的新标准,与其他同类标准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在其制定和测试过程中都有中方专家和企业参与,“这有助于加强中国在碳排放标准制定方面的话语权。”
“中国企业对此有着超乎我们预料的积极性,”宋然平说,原本他们只打算找4家中国企业参与测试,但收到了十几家企业的申请,考虑到中国企业日益强大的影响力,他们决定“扩招”到8家。这8家企业中,既有宝钢这样的行业巨头,也有昆山台瀛涂料这样的中型化工企业,还有属于上下游关系的联想和它的电脑供应商广达公司。
而世界资源研究所自1998年以来,先后发布了组织层面和项目层面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得到全球许多企业、非政府组织和政府组织的认可与采纳。此次发布的是分别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和企业价值链的核算体系。
基础数据缺乏是软肋
在8家中国企业中,宝钢参与了价值链和产品测试,普华永道(香港)参与了价值链测试,剩下的6家企业则只参与了产品温室气体核算体系的测试。
宝钢集团环境工程师刘颖昊介绍说,由于宝钢有着多年参与碳核算的经验,因此在参与此次测试时,并无“不适应”之感。但她认为,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进行这样复杂而细致的碳核算,可能在一开始会很困难。
举最简单的例子,刘颖昊说,在企业价值链的碳核算中,有一项是要计算企业工作人员因差旅而产生的碳排放,而宝钢有电子差旅平台,因此可以很容易统计出所有人员的差旅数据。“但对于那些信息化程度没有那么高的企业,这就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此外,宋然平说,如果要计算企业整个价值链的碳排放,就必须先完成自身碳排放的盘查,而这一点,对于参加测试的中国企业来说,可能还都不具备。
中国企业应积极参与
此前,有媒体称,中国有400多家企业完成了碳排放的核算工作,一半是产品层面的碳盘查,一半是组织层面的碳盘查。就中国庞大的企业基数而言,这其实是沧海一粟。
“据我所知,中国很多企业都在做相关的技术准备,但却不肯公开自己的碳排放数据,这可能是出于商业竞争的考虑。”宋然平告诉科技日报。
在参加过碳盘查的企业当中,以出口型企业居多。刘颖昊也表示,由于钢材是中间产品,并不涉及出口,因此宝钢目前对其出售的钢材并未主动增加碳标签。“只是会应一些客户的要求,比如像海尔这样涉及出口的消费品企业,向它们提供产品的碳排放信息。”
根据刘颖昊的分析,这些企业更易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冲击。这些壁垒既有来自采购商的,如国外很多大的零售商,都要求提供产品的碳足迹;也有来自外国政府的。据称法国政府将于明年7月开始征收碳税。
据宋然平介绍,目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正着手做一些国际碳标准的本土化工作,至于何时能出台还不清楚。“随着低碳逐渐成为国际贸易准则,中国企业应当更积极地参与到碳盘查的行动中来。”(钱炜)
名词解释
碳盘查:碳盘查分为不同层面,产品、组织、项目和区域。在此之前,国际上的温室气体管理标准主要有3个:ISO14064、ISO14065和PAS2050。其中,前两者相对较为简单,只有框架性的指导原则;而英国政府发布的PAS2050是世界上第一个衡量产品碳足迹的标准,用于计算产品和服务从原材料的获取到生产、分销、使用及废弃后的处理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