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通胀和汇率影响,不少深圳居民转向香港购买日常用品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近年来,深圳居民赴港消费的结构已从原来单纯的中高端消费向中、高、低消费全面转型。有热衷赴港扫货的内地客表示,赴港购物需提前做好功课,否则只会弄得人困马乏,所获实惠却有限。
随着港元对人民币持续贬值,香港普通生活用品大到家用电器,小到油盐酱醋,相比内地商场的价格优势越来越明显。其中,化妆品和电子产品仍然是内地客赴港扫货的热衷物品,同时近年来也催肥了一群以代购为生的“水客”。
四年前在深大毕业后就从事代购香港化妆品的林小姐告诉记者,内地客赴港购买化妆品确实物美价廉,不过如不是大批量购买的话,加上对路线安排不合理、交通食宿等各种成本迭加之下,购买到的物品综合成本其实并没有多少实惠,而且穿街走巷“淘货”所耗费的体力也不少,而这也是他们“代购”业为何红火的原因。
林小姐指出,香港旺角、铜锣湾和沙田等闹市区是内地客南下香港扫货的热门地带,不过吃饭和购买食品都要略贵,此外和内地不同的是,香港有些餐厅还要收取额外的服务费。而这些开销是一定的基础上,在香港自然是买得越多越划算,但是根据规定,每个人最多不能携带5000元人民币的个人自用进境物品,超出可能要补缴关税。
“如果购买不超过2000元化妆品的话,就不必大费周折前往香港购买了。”林小姐指出,在香港淘货是体力活,省的都是苦力钱,而在深圳本地淘货,一些商品因关税问题价格偏贵,但却较为轻松。林小姐还说,近年来一些港资化妆品超市相继进驻深圳,价格虽然比香港略高,但经常赠送小样品。如果不是批量购买,而是为了正常需求,有时在家门口购买相对更为划算。
记者采访发现,有些家庭主妇赴港购物一般都会精打细算,甚至选择一些特定的商场购物,还有专车免费接送的,交通成本降低至最低。
深圳海关人士则提醒,对于热衷赴港购买奢侈品及电子产品的消费者来说,并不是所有物品赴港购买都合算,还应考虑到缴税等额外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