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安全与每个人相关
城市人口、资源、环境存在的问题对城市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个小的节点都可能成为危及城市公共安全的隐患。
城市的主体是人,城市公共安全与每个人都切实相关。随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城市公共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社会结构、恐怖活动甚至战争威胁都可能引发危机。城市安全危机是城市居民共同的生存基础或社会秩序面临破坏或严重威胁的临界状态。
中国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应对危机事件的趋势,一是从危机事发应急管理转向事前预防、预警管理,二是危机管理对象扩展,包括从重视急性危机管理向重视慢性危机管理扩展,如生态危机管理、资源危机管理等;从重视有形危机管理向重视无形危机管理扩展,如关注文化安全、道德、信誉、心理等深层次问题。
城市所面临的风险很多,存在于生产、生活、生态各个方面,包括食品、住所、交通出行、日常生活、社会活动等各个领域和环节。
在生产安全领域,突出表现在水、电、煤气、物品供应等方面,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引发城市安全的危机。北京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易燃易爆危险源在市区分布星罗棋布;煤气安全也存在隐患。城市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行,降低了城市系统的安全系数。
在生活安全领域,突出表现在食品、药品、住所、信用卡、信息等方面,城市食品供应、公共卫生、医疗条件、居住环境、信息流通等都面临着复杂的问题,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公共安全,进而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行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与食品安全有关的部门包括:农业、食品生产企业、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商行政管理、商务、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可谓“多口管理”、“众口难调”。但是,不安全的食物进到人的口里,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在生态安全领域,城市面临着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污染严重等问题,突出体现在水资源困乏、河湖污染、土地污染、农作物和物种污染,带来人们健康危机。
现实状况是:城市人口超饱和,建筑空间拥挤,城市绿地减少,环境质量恶化,城市的安全性降低。城市人口、资源、环境存在的问题对城市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个小的节点都可能成为危及城市公共安全的隐患。城市公共安全危机不仅对生命财产、社会秩序造成现实危害,而且对公众造成心理恐慌。
保障城市公共安全,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特别应注意确立城市公共安全意识,建立城市公共安全预警机制。城市公共安全意识,是对城市所面临的威胁、危险、危机的认识,应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有预警、防范意识,预先设想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防患于未然,把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尽力避免危险和危机。要加强对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研究,综合运用城市学、安全学、社会学、政治学、治安学、心理学、生态学、系统科学等的理论和方法,使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既体现高度的科学精神,又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
应运用系统思维和复杂性思维,分析城市公共安全的问题,提出总体目标,进行层次分解,设想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从整体中予以考虑。从“应急处置”升级为对“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对危机“生成、发展、爆发、消亡”全程监控管理。
要正确地进行安全预警、危机预警,就必须建立信息预警系统,获取足够的、准确的信息,综合各种情况。应把危机的前期控制过程纳入长远的战略目标、规划于管理之中。针对危机可能的演变情况制定各种预案,在时机成熟时依据预案采取防范措施。通过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消除一些危机事故的发生,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危机的范围、程度,使其不致造成严重灾害。
应形成有效的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制定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多重防线危机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安全管理、应急管理、危机管理),加强风险应对、处置能力,对危机进行科学化、网络化、实时化、定量化、自动化、全程化管理。要做到不留死角,不留隐患,有案可查,有条不紊。
城市公共安全涉及城市中的人、财、物等方面,涉及交通、通信、水电、食品、卫生、建筑、治安、信息传播等。城市公共安全必须综合治理,从过去“专业条块分割管理”转为“各部门高度协同综合管理”,从单一管理主体转向多方参与管理,发挥市民、各种社会组织的作用,构筑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综合性的危机应对合作网络。只有调动各种社会组织的资源和力量,充分发挥民众的作用,才能提高整个社会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降低社会总成本,维持社会稳定和促进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