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朱?故里”的青山绿水
??全国首批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陕西洋县见闻
最近,国家认监委组织专家对陕西洋县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基地进行监督检查。
山峦起伏,树木葱茏,两只白色的鸟儿一前一后从远处的山谷飞来,轻轻落在一棵大树上。看那洁白的羽毛,靓丽的赤颊红爪,正是素有“东方宝石”之称的朱?。
“洋县是朱?的故乡,这里生态环境优越,发展有机产业得天独厚。”7月11日,在陕西省汉中市洋县的山道间,该县副县长李天刚指着朱?的背影和绿油油的农作物自豪地说。
让耕者获利,让食者安心。近年来,洋县通过打好“有机产业牌”,不单为人们守护优质的水和空气,贡献干净、健康的食物,当地有机农业和上下游产业也从中受益匪浅,地方经济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有机产业已经成为促进洋县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全县农民增收速度较城镇居民高10%,有机产业的贡献功不可没。”洋县县长杜家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生态洋县真有机
“来,尝尝我们种的有机葡萄,绝对不一样。不用洗就能吃!”7月11日,国家认监委工作组来到洋县朱?生态农业生产基地,这里的农艺师李成德向大家“炫”起了“有机食品”。
摘一粒葡萄放进嘴里,果然汁多、味甜、口感好。放眼望去,三面环山,基地就坐落在这自然形成的盆地里,有机葡萄、樱桃、梨、紫薯等果树和作物长势喜人,生机勃勃。数名果农正在园内劳作,一串串葡萄被罩上预防病虫害的纸袋,4000多张粘虫板取代了农药和杀虫剂。
“有机农业的单产量与普通产品相比初期要降低1/3到一半,肥料来源为县里养殖基地的鸡、猪、牛等产生的生物有机肥。”李成德介绍,朱?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共认证了6公顷。
优越的生态环境、良好的大气、土壤和水资源,造就了洋县有机产业发展得天厚、无与伦比的天然条件。朱?的主要食物是森林和农田中的昆虫,对农药残留特别敏感。1981年洋县发现朱?后,在保护区内禁止使用农药成为朱?保护的第一个地方法规。1990年,洋县又在全县3000平方公里区域内全面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不准开矿、不办化工企业。
“有机产品产地的各项指标需要符合标准,比如农场所处环境的大气、土壤、水源条件,大气里有没有二氧化硫等重金属,水源要符合灌溉水的标准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认证中心执行主任岳田利对这里的自然环境赞不绝口。
去年,洋县多家有机蔬菜公司在西安尝试了一回进社区,尽管当时卖的价格要比普通蔬菜贵3至4倍,可还是供不应求。西安人开玩笑说,洋县蔬菜肯定是真有机的,因为有朱?给“把关”呢。
政府部门齐助力
要把有机产业做好,做出特色,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为此,洋县立足实际,自2006年以来把有机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率先突破发展的主导产业,从政策支持入手,2011年编制了《洋县有机产业发展规划》。
“在洋县‘十二五’规划中,我们的总体目标和任务中就明确提到,要打响朱?有机品牌,打造有机产业,建设生态洋县,率先科学发展,着力打好‘有机产业牌’,努力把洋县建设为有机产业强县。”在 2011中国酒文化发展与传承(陕西)高端研讨会上,杜家才一边向与会专家宣传他们的拳头有机产品??有机黑米酒,一边踌躇满志,向人们描绘着“有机产业强县”的蓝图。
翻开《洋县有机产业发展规划》,从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有机食品加工园区建设、有机食品检测及支撑体系建设、有机食品“朱?”品牌及营销体系建设4个方面,分为启动、有机食品示范基地建设和有机食品示范基地发展3个阶段进行实施。计划5年内,洋县将打造有机粮油业、有机蔬菜业、有机特色林果业、有机中药材业、有机畜禽业、有机水产业、有机农产品加工业、有机农产品储运保鲜业、有机观光旅游业9大产业。
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方政府对有机产业的“情有独钟”,让洋县的“有机牌”得到了质检部门的大支扶持。2010年4月,洋县创建“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基地”写进了国家质检总局与陕西省政府签订的《关于开展质量兴省建设西部强省合作备忘录》。同年10月,洋县人民政府与汉中市质监局签署的“质量兴县”合作框架协议中,提出了扶持洋县发展特色县域经济的举措。2012年7月,国家认监委工作组专程来到陕西洋县,与洋县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认证认可联系点工作的合作备忘录》,对口帮扶,运用认证认可手段进一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自2010年质检部门在洋县积极开展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创建工作以来,目前洋县共建成有机示范基地12个,认证有机产品涉及12大类42种3660公顷,发展有机产品加工企业14户。2011年,洋县被国家认监委评为“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成为全国首批11个获评县之一。
“最严”认证促发展
在陕西双亚粮油工贸有限公司,五彩米、大米、菜籽油和核桃油是该公司生产销售的主要有机产品。公司负责人周亚刚介绍说,“普通大米单产600公斤,每公斤价格5元左右,而有机大米单产只有300到400公斤,批发价每公斤16元,市价大概在30到40元。”
今天,洋县通过认证的有机五彩米、红薯粉条、香菇、木耳等产品已打入东南沿海市场,“朱?牌”有机黑米酒远销日本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有机产业让这个曾经背负生态保护之累的县,一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这里有不可多得的气候环境,不可多得的生物多样性天然基因库,还有不可多得的国宝朱?,这么好的资源真是稀缺资本,我们真得好好珍惜,做好品牌经营。”洋县有机产业协会会长李天刚感慨万千。
遵照我国有机产品认证制度,有机产品的生产过程必须符合规范,认证机构根据产品生产的不同阶段进行现场监督检查。今年7月1日开始,我国施行最严“有机”规则??新修订的《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规定,我国所有有机产品包装上加贴“有机码”,使每一种产品都能全程追溯,生产加工的每一环节都在有效监控之中。
“比如产品收获阶段,认证机构对产品的产量、数量进行核定。同时按照相关标准,针对有毒有害物、是否非法使用农药等进行产品抽样检测。”岳田利介绍,洋县企业都严格按照国家有机产品标准,建立有机生产体系,保护产品的有机性。
目前,经国家认监委批准可以开展有机产品认证的机构全国共有20余家,国内市场的有机产品已涉及蔬菜、茶叶、大米、杂粮、水果、中药材、水产品、畜禽产品等20多个大类500多个品种。洋县规划到2015年,该县共建设各种有机生产基地2.32万公顷,培育13户左右年产值过5000万元的有机产品加工企业和有机肥料、有机饲料生产企业,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因有机产业递增500元,有机产业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1/3以上,达到2000元,有机产业创造的财政收入达到1.25亿元,有机产业生产总值达到2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