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不断加大对藏医药发展的扶持力度,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藏医医疗机构以传统为基础,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完善设施设备条件,加强服务能力、人才培养、科研及藏药生产等工作,使藏医药学得到了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
自治区卫生厅藏医药管理局局长白+玛央珍告诉记者,截至去年年底,全区公立藏医医疗机构30所,民营藏医医院或民营藏医专科医院3所,75%的乡镇卫生院和约13%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藏医药服务。藏医病床数达1364 张,藏医药人员总数2232人,全区各级藏医医院门急诊人次达131.8万人次。
藏医药服务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藏医药科研工作取得可喜进展,藏药生产迈向标准化、规范化和规模化,古老藏医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近年来,我区改革藏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在学院教育的基础上,藏医药师承教育成效显着,对基层藏医药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加强,科研成果硕果累累。截至去年,西藏藏医学院已培养了10名博士、126名硕士和38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国家名老藏医药专家师带徒继承项目进展顺利,52名徒弟已正式出师并成为各级藏医药机构的骨干。先后开展了对300多名地区级以下藏医药机构技术骨干和50多名藏医急诊急救技术骨干的培训,对1100多名基层无学历藏医专业技术人员分批进行大中专学历教育,在村卫生室能够提供藏医或藏西医结合医疗服务的村医达到720名。
随着藏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稳步推进,我区藏医药服务能力明显提高。2013年,我区将藏医药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结合藏医药特色制订了《西藏自治区基层藏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颁布了《藏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收载了403个藏医病证,起草了《“十二五”期间藏医药标准体系框架目录》,出版印刷了《藏医适宜技术手册》、《藏医护理操作规程》。
自治区卫生厅还为全区县级藏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订制了900套藏医传统医疗器具,编印了《农牧区藏医适宜技术推广实用手册》,使藏医适宜技术得到进一步继承和推广,完善了农牧区藏医药服务功能。
“目前藏医药从业人员基本能够开展藏医适宜技术服务。”白玛央珍告诉记者。
科研工作取得可喜进展
近年来,我区藏医药科研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自治区藏医药研究院承担了34项省部级研究课题,开展了文献整理、新药开发、药材种植、标准制定、炮制工艺等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临床上加强对藏医经典方、验方的筛选,总结、整理出了治疗肝病、胃肠疾病、糖尿病、骨折、皮肤病、妇科病和眼病等特色配方及专科制剂,为提高临床疗效和新药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国家唯一的民族医疗临床研究基地,自治区藏医院初步建立了临床研究平台,收集整理了10万份名老藏医处方,第一周期业务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3年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地建设第一期验收。
自治区藏医药研究院承担了300多万古籍文献整理项目,藏医学院承担了西藏现代出版史上最大的出版项目,经过三年努力,收集出珍贵藏医药学古籍文本600多卷,形成《中国藏医药影印古籍珍本》30卷,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
我区两家藏医药企业获得“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现代农业藏药材种植研究专项顺利进行,全区共资助18个藏药材种植基地。第四次全国中(藏)药资源普查工作进展顺利,国家投入1560万元对我区26个县开展普查,已完成了17个县的645个样地,3225个样方套外业调查工作及部分内业工作。
走向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
在国家的重视和大力扶持下,西藏藏医药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藏药生产企业从最早的手工作坊到现在的标准化、规范化和规模化,藏医药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自治区卫生厅藏医药管理局局长白玛央珍告诉记者,目前全区藏药生产企业有21家,均通过国家GMP认证。
据了解,我区藏药生产企业能够生产360多个藏药品种,其中获得国药准字号159个品种,18个藏药品种收载在中国药典,200个藏药品种、136个藏药材收载在藏药部颁标准;各级藏医医院制剂注册批准文号总数865个(234个品种)。2008年自治区藏医院获得了药物临床研究机构资格认定,2005年自治区藏药厂“甘露”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我区藏医药业形成了以自治区甘露藏药、各地区医院制剂室或藏药厂为支点的行业格局,步入了以骨干企业为龙头、科研开发为依托、传统产品和新产品为支撑、资源保护利用为基础的藏医药业良性发展的轨道,藏药生产迈向标准化、规范化和规模化方向。